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章 北上(1 / 2)

刘克豪和王迎香几乎是前后脚出院。

刘克豪早两天先出的院,此时他已经被任命为剿匪团的团长,任务是重新回到东北做最后的剿匪工作。接到新的任命时,他一点也不感到惊奇,原因是许多受伤的战友出院后,几乎都没有被安排回归原部队,不是去了地方,就是被编入到新的部队里。解放大军拿下南京后,就一路高歌猛进,向南,再向南,现在的队伍已经杀到海南岛了,即使想归队,追赶前行的队伍也是很困难的事。于是,部队留守处便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他们重新安排了工作。

在刘克豪出院前,留守处的一位主任找到他谈了一次话。当他知道让自己去东北剿匪时,他的心里突然就敞亮了。他随着国民党的部队撤出东北时,就知道那里留下了许多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当年军统局东北站的马天成和尚品就是奉命留在东北,然后率领一支规模小小、却很精干的执行队杀出了沈阳城。

当年,他离开沈阳后,就立即把这一情报及时向组织作了汇报。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忘记马天成和尚品率领的队伍。虽然东北解放了,那里的局面却一直很混乱,国民党的残部不断地骚扰着新政权。

刘克豪可以说是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剿匪任务,他决心要亲手抓获马天成和尚品,否则将成为他的一块心病。尽管目前他还不知道马天成和尚品是死是活。

出院前,他去和王迎香告别。目前,两个人的关系比较说不清楚,不仅别人说不清,就是他们自己也搞不清爽。按理说,他们在一起工作、生活了那么久,应该说相互间知根知底吧,可他们却始终没有提出结婚申请;作为普通战友,他们又是如此地惺惺相惜。这也就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很微妙。

当刘克豪出现在王迎香面前时,王迎香已丢了拐杖,抱着胳膊倚在门口的一棵树上,她似乎早就知道他要来。

刘克豪站在离她三两步远的地方说:这回咱们是真的分开了。我接受了新的任务,要回东北。

她听了他的话,一点也不吃惊,反而说道:剿匪团长同志,我向你表示祝贺。

他没料到,她竟然已经知道了他的任务,就冲她笑了笑。自从得知她暗恋的李志结婚后,他在她面前就显得很虚弱,他也不清楚自己的这种感觉。总之,这种感情很复杂。一时间,他竟不知道自己该和她怎样道别。

她悻悻地看着他说:这回你终于把我丢下了。没有了包袱,你该高兴了吧?

他抓抓头,喃喃道:怎么可能呢?其实咱们在一起工作,大方向还是好的。

她仰着脸,努力不去看他:那你就告别吧。等你说完告别的话,我还要回病房换药呢。

他似乎有一肚子的话要对她说,可一时又不知从哪儿说起,憋了半天只说了句:那啥,你以后多保重,咱们肯定还有见面的机会。

说完,他转身走了,头都不敢回的样子。

她冲着他的背影,很有内容地笑了。

到留守处报到后,主任却让刘克豪等两天再出发,说要还给他配个助手,过两天才能到。他没有多问,这么多年来,军人的职业习惯已经让他熟悉了服从。

两天后,留守处的主任把王迎香带到了他的面前,笑眯眯地介绍道:把她配给你做助手,你不反对吧?

他不相信似的望着王迎香,又望望主任,觉得这一切仿佛是在梦里。

其实早在几天前,王迎香就已经知道自己出院后的工作安排。在留守处的人没有找她谈话前,她已经先和留守处的人谈了话。可以说,她去剿匪的工作,是她自己争取来的。按照留守处的意见,这次她伤好后,就该留在地方工作了。大军已经南下,大半个中国都解放了,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去冲锋陷阵了,于是一批又一批的部队优秀干部转业到地方,参加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而王迎香又是女同志,留守处的人首先考虑到了她。她得知组织的决定时,摇了摇头,坚定地说:我不同意!

主任就惊诧地望着她。

很快,她又问道:刘克豪也转业了吗?

主任告诉她,刘克豪有剿匪的任务,他对东北的情况很熟悉。

王迎香就笑了,接着不紧不慢地说:主任同志,你别忘了,我也在东北工作过,我对那里也熟,为什么派他去,不派我去?

主任摊开手,解释道:组织考虑你是个女同志,在部队上不方便,地方工作更适合你一些。

她把军帽一把摘了下来,用劲儿地攥在手里,盯着留守处主任说:我肯定不转业。地方上的工作我也不感兴趣,我就要留在部队,我十四岁就开始打游击,已经整整十年了,现在让我离开部队,我活不成!

主任就很为难。有些事他是做不了主的,他还要向上级请示。于是,他为难地搓着手,硬着头皮地劝下去:迎香同志,组织这么安排可是考虑到你的个人情况。

什么情况?我咋不知道?王迎香瞪大了眼睛。

你看你,也老大不小了,转业到地方也该成个家了。在部队上南来北往的,怎么说也不是长久之计,你说是不是?

王迎香一听,火了。她腾地站了起来,双手叉着腰说:我说主任同志,你是不是怕我嫁不出去呀?告诉你,四只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遍地都是。我要是想嫁人,明天就能结婚,你信不信?她目光咄咄地逼视着主任。

主任忙解释:我不是那个意思,你的情况嘛的确复杂,要不我再向组织汇报一下,看能不能重新给你安排工作。

以后,她就甩了拐,摇晃着身子每天都去留守处磨主任,磨得主任都怕见她了。最终,组织决定让她做刘克豪的助手,担任剿匪团副团长。这样的安排,也是考虑到她在东北工作过,同时又和刘克豪做过搭档。确切地说,她比刘克豪先得到了这些消息。

当她出现在刘克豪面前,望着他一脸的困惑和不解,她得意地说:咋了?没想到吧,想甩了我,没那么容易!伙计,不高兴是不是?

这一结果对刘克豪来说真是太突然了,他做梦也没想到,组织给他配的助手竟又是王迎香。他真的是张口结舌了。

主任笑嘻嘻地说:克豪同志,还满意吧?

刘克豪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服从组织的决定。

王迎香望着刘克豪笑了,那是胜利的表情。

其实,刘克豪向王迎香告别之后,心里一直是怅怅的,有些空,也有些虚。他说不清自己到底对王迎香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从东北到济南,又到徐州,两个人几乎就没有分开过,吵也吵了,闹也闹过,好似这种争执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敌人内部工作时,人前人后他们是以夫妻面目出现,可一回到家里,他们就又是战友了,保持着异性间该有的距离。可毕竟那样的日子,他们也是一处就是两三年,角色和情感的变换与交错常常令两个人恍惚不已。突然间,两个人的分离,让他们一时都觉得有些别扭,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彻底分开过,那种离别的滋味,他们还没有体会过。

当他意识到王迎香恋着李志时,他心乱如麻;而他在知道李志有了爱人刘洋后,他的心里又平静了,像午后的水面,波澜不惊。总之,他是怀着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在感受着她,观察着她。在敌人内部工作时,他没有精力去体会这一切;在战场上,他更没有空闲去揣摩,而理清自己的情感应该说还是在养伤的这段时间。说是理清了,也不太现实,只不过在这段时间里,他想她的次数更多了一些。

剿匪团的谢政委,名叫谢忠,三十出头的年纪。谢忠看上去就是一副知书达理的样子,戴着眼镜,留着小平头。他在剿匪团应该是年龄最长的一位领导了,他的阅历也最为丰富,红军长征到腊子口时,谢忠参了军。

参军前他是腊子口的教书先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便被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去学习,然后又深入到敌后去开辟根据地,当过排长、指导员。后来,内战全面爆发,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团政委了。

谢忠政委表面上是个非常和善的人,多么大的急事到他这里,都会被他梳理得井然有序。你就是个豹子脾气,想急也是急不得。

剿匪团开赴到东北后,他们才意识到这将是另外一个战场。东北山高林密,土匪大都隐藏在山里。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想消灭这些残余力量,的确要费些功夫。

东北作为最早解放的地区,大部分已是一派和平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一个崭新的政权,正在东北的大地上缓缓地竖立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土匪们不甘寂寞,想利用这太平盛世大捞上一把。解放初期东北土匪人员构成情况非常复杂,既有当地匪患,在日本人来之前就已扯旗报号了;还有一部分给日本人当过伪军或汉奸者,在日军投降后,明白自己不会有好下场,就拉起人马躲到了山沟里。而这里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那些国民党被打散的余部,成建制地被保留下来,藏到山里打起了游击。国民党现在还没有彻底失败,他们自然也不会承认这样的现实,甚至打算倚仗这些散兵游勇,发誓日后必将重新夺回失地。这些国民党残余力量装备精良,有的部队还有轻型火炮、电台,他们随时和重庆方面保持着联络,重庆方面也给这些坚守者许下了许多空头支票,委任了不少的中将、特派员。

国民党为了给中将、特派员等打气,还派来了飞机,空投下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等。于是,这些败将们似乎看到胜利的曙光,一时间情绪高涨,在山野的林子里伺机而动。他们不停地骚扰地方,绑架、暗杀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甚至为了长期在东北站稳脚跟,还不遗余力地收编了山匪,这些土匪大都有命案在身,他们心里很清楚,无论谁掌权,都不会有他们的好果子吃。就这样,在这些财大气粗、武器精良的国民党败将的感召下,大都归顺了。一时间,东北匪患不绝,到处是乌烟瘴气,把新政权搞得鸡犬不宁。

东北的剿匪工作迫在眉睫。在南下的大军中抽调了十几个团的兵力,杀回东北,进行艰苦卓绝的剿匪工作。

刘克豪的剿匪团就是剿匪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奉命驻扎在帽儿山下,这里有一股土匪十分的猖獗,数天前,他们把去省里开会的李区长和警卫员绑架到了山上。三天后,李区长的人头就被挂在了城外的一棵树上。

当地的武装曾进山围剿过,在山里激战三天,终因寡不敌众,败退下来,伤亡数十人。

王迎香一到帽儿山便听到了这些情况,她从马上跳下来,倒提着枪,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帽儿山喊道:你们等着,不出三天,我让你们一个个都爬着出来。

谢政委却不急不慌的样子,他让参谋展开地图,上面对每一座村庄、每一条小路都一一作出了标注。他把刘克豪和王迎香喊到一起,商量着布署战斗的计划。

王迎香很不喜欢谢政委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她挥挥手:没工夫扯这闲天儿,你们下命令吧,我打头阵,要是不捉几个活的回来,你们就撤我的职!

几个人商议的结果是,要做到万无一失,首先要摸清敌人的兵力和驻扎地。这样一来,就要捉舌头了。这时候,刘克豪向政委请战了,捉舌头一定得亲自出马,理由是他曾是侦察连的,对捉舌头有十足的把握。

王迎香对刘克豪的看法不敢苟同,原因是她打过游击,端过日本人的炮楼,有充分的敌后经验,要去也得她去。

两个人争执不下,球就踢给了谢政委。谢政委是剿匪团的党委书记,刘克豪和王迎香都是党员,是党员就要在书记的领导下,由谢政委作最后的拍板,两个人是同意的。

谢政委扶了扶脸上的眼镜,分析道:刘团长是团里的主官,亲自去,要是有个闪失,谁来负责领兵打仗啊?

他的提议马上受到了王迎香热烈的响应,她附和着:这么个小事,哪有主官出场的道理?要去,还得是我去。

这时,谢政委又把头转向王迎香道:王副团长虽然不是主官,但是个女同志。女同志进山,敌人会怀疑,万一抓不来舌头,被敌人抓去怎么办?

说到这儿,谢政委站直身体,看着两个人说:我看你们谁去也不合适,还是我去!

谢政委刚说完,就遭到了两个人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毕竟这是一次军事行动,说不上大动干戈,但也没有让一个政工干部出马的道理。一时间,三个人各执己见,始终也没有研究出个结果来。

谢政委最后就拍了一下桌子道:那就再考虑一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两个人从谢政委的宿舍兼办公室走出来时,天空已是繁星点点。王迎香伸了伸胳膊,大咧咧地说:这点小事还研究个啥,让我带几个人天亮前进山,保准太阳落山前,我准抓几个活的回来。

刘克豪也觉得事不宜迟,为了打有把握的战斗,抓几个舌头回来,搞些情况是当务之急。他不想再犹豫了,于是心生一计,把王迎香拉到一个角落里,小声地说:你真想去?

王迎香不明就里道:那当然。这个行动非我莫属。

刘克豪佯装思忖一会,说:也行,那我就不跟你争了。你带三个人,一个小时后出发。

王迎香看着他,略有担心地问:那政委那儿能通过吗?

刘克豪爽快地说:政委那儿有我呢。你快去准备吧,去三营选几个人。

王迎香对刘克豪的决定突然就有了份感动,她伸出手,抓住他的胳膊乱摇一气道:克豪,我没白跟你合作,还是你最了解我。

说完,头也不回地跑了。

刘克豪神秘地一笑,也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王迎香去三营调兵遣将去了,刘克豪转身去了一营。一个小时后,王迎香带着三名士兵悄然地摸出了村子,向帽儿山挺进。刚走出村口,不远处从暗地里窜出几条黑影,不由分说,便把包括王迎香在内的几个人拿下,捆在了村口的几棵树上,又用毛巾塞住了嘴。

王迎香这时才看清给她嘴里塞毛巾的正是刘克豪,她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只能用脚去蹬他,发泄心中的怒气。

刘克豪做完这些时,又命令身边的两个战士:你们俩负责为王副团长等人站岗,天不亮不能放人。违反纪律,看我处分你们。

两个战士齐声道:一定服从命令。

刘克豪又来到王迎香面前,拍拍她的肩膀说:王副团长,委屈你了。再见——

说完,他向暗影里一挥手,三个士兵一身百姓装扮,借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帽儿山摸去。

那两个土兵果然履行了团长的命令,鸡叫三遍,太阳从帽儿山后冒出半个脸时,他们才松开了几个人身上的绳子。松了绑的王迎香第一件事就是扯塞在嘴里的毛巾,一边朝地上狠狠地吐唾沫,一边指着帽儿山的方向大骂:刘克豪,你这个骗子,竟敢耍我!看我怎么收拾你,除非你不回来。

另外几个松了绑的士兵,小心翼翼地围过来,可怜巴巴地问道:王副团长,咱们还去抓舌头吗?

抓个鬼!王迎香丢下一句话,头也不回地向团部走去。

王迎香闯进谢政委宿舍时,谢政委正在洗脸、刷牙,他被她的怒气吓了一跳,忙问:怎么了这是?

王迎香气咻咻地说:刘克豪违反纪律,你得处分他!

等谢政委了解完情况后,他背着手在屋里一连转了几围—后,也真是气坏了:这个刘克豪的确不像话!

王迎香站在一边,盯着谢政委的表情说:那你到底处分不处分他啊?

处分不处分的,也得等他回来再说啊!现在当务之急是接应刘团长,他只带了几个人,人生地不熟的,发生点儿意外,你我都无法向组织交待。

谢政委的话提醒了王迎香,她立即起身道:我马上去集合队伍。

队伍分几路向帽儿山进发。这次行动没有大张旗鼓,为了接应刘克豪,队伍以班为单位,撒开一张网,迎头向山上兜了过去。

刘克豪是在下午时分,出现在接应队伍的视线里的。几个人一副百姓装扮,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穿得怪模怪样的人,上身是件国民党军服,裤子却是老百姓穿的布裤,头发、胡子疯长着,仿佛是从土里扒出来的。

王迎香第一个出现在刘克豪面前,她冷冷地看着他:刘团长,你挺会算计啊!

刘克豪抱歉地笑笑:得罪了,真不好意思。

王迎香“哼”了一声,没再说话,转身打马走了。

她回到驻地,径直找到了谢政委。她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准备,鞋脱了,盘腿坐在了炕上。一边的谢政委急得直搓手。

王迎香铁嘴钢牙地说:政委同志,刘克豪违反纪律了,你说是不是?

谢政委表情讪讪地答道:那是肯定的,但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嘛。

这么说,难道他还是对的了?她一脸不解地追问着。

错误是肯定有的,党内会议上一定要让他检讨。

光检讨就完了?我看不够,应该给他处分。还要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上级,这么严重的错误,应该免他的职。她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

谢政委息事宁人地说:他是在办好事情的情况下违反了组织原则,我看在组织内部帮助一下就可以了。

王迎香靠在炕头,不停地揉搓着手腕,昨晚上被捆绑了半宿,现在想起来就有气,她气鼓鼓地说:政委同志,这么处理刘克豪我有意见。他去也就去了,还把自己的战友绑起来,你说他这是什么阶级感情?

谢政委背着手,又开始在房间里踱起了步,一边踱步,一边说:太不像话了,他怎么能这么对待自己的同志。说到这儿,他停止了踱步,抬起头,以攻为守地说:王迎香同志,在这件事情上你也有错误。

王迎香瞪大了眼睛:我有什么错误?

谢政委慢条斯理地说:你不是带着人也想去抓舌头吗?刘克豪要是不去,那就是你去了,从出发点上来说,都是好意;可从过程上看,你们两个都有错误。

听谢政委这么说,王迎香才垂下头,低声道:我负我的责任,他负他的责任。

这就对了嘛!谢政委拍拍手道。

刘克豪正在亲自审讯抓回来的舌头,不仅审出了敌人的兵力和驻扎情况,还得到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帽儿山一带的土匪正是由军统东北站马天成和尚品组成的一股武装力量。

他从团部奔出来,大呼小叫地喊着王迎香的名字。此时的王迎香仍记恨着他,脸上挂着厚厚的霜,斜刺里走过来,故作惊讶地说:刘团长,啥事呀,你还能想起我啊?

刘克豪一脸的兴奋:迎香,你知道帽儿山的土匪头是谁吗?

王迎香不咸不淡地说:我怎么知道?舌头又不是我抓的。

刘克豪一字一顿道:告诉你,是马天成和尚品。

听到这儿,王迎香也惊得睁大了眼睛。原以为两个人早巳被消灭了,不承想却做了土匪流窜到了这里。依据舌头提供的情况,剿匪团要立即进山,否则,敌人发现变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剿匪团近千人的队伍在黎明时分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帽儿山。

战斗是在中午时分打。向的。

毕竟是正规军,面对这些整日人心惶惶的土匪,可以说并没有让他们费太多的力气,只一个时辰的工夫,山上的土匪便土崩瓦解。很快,一部分被消灭,另一部分乖乖投降了。

刘克豪最大的兴趣是要抓到马天成和尚品,可他最终也没有见到两个人的影子。他让战士把队伍中的一个小头目带到一棵树下进行了审问,才知道昨天下午马天成和尚品就没了踪影,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他一连审问了几个俘虏,得到的结果都大相径庭。

看来狡猾的马天成和尚品料到大局已定,在剿匪团攻上山之前,悄悄地溜了。刘克豪感到遗憾,王迎香也是嗟叹不已,她决意带着队伍去搜山,被刘克豪劝住了。现在的土匪已是树倒猢狲散,想在这林莽之中搜出两个人来,也决非易事。

剿匪工作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沈阳周边的土匪便烟消云散了。

剿匪团奉命进城了。

部队刚开始进城时显得无所事事,日常只是负责社会治安,要不就是做一些训练。在没有仗打的日子里,王迎香就感到很难过,落寞的她很容易地就想到了李志。现在全国已经基本上解放了,此时的李志也一定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吧?

那段时间里,部队里也是三天两头地有人结婚。猪杀了,羊宰了,热闹得跟过节似的。以前的部队一直在打仗,南征北战,东打西杀的,人们也很少有谈恋爱的机会,就是有,也没有合适的对象。现在好了,部队进城了,和平时期的城市虽说是百废待兴,却也显出花红柳绿,一派热闹,于是一批年龄偏大的部队干部就迎来了恋爱和结婚。一拨又一拨的人们,在简单的仪式下,纷纷结了婚。

进城后的谢政委和刘克豪、王迎香少不了去喝别人的喜酒。今天这个团的战友结了,明天那个师的战友又娶了,婚礼上,酒是少不了的,都是打过仗的人,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三个人经常是马不停蹄地在酒席间转,酒也喝得是豪气而幸福。

谢政委的爱人也从天津过来了,他们是解放天津时成的家,爱人叫李芬,以前是天津纺织厂的女工。李芬来时还抱来出生不久的儿子,儿子叫谢夫长,是谢政委起的名字。

闲下来时,王迎香就跑到谢政委家去逗谢夫长玩。那孩子一逗就哏儿哏儿地笑,喜眉笑眼的,很招王迎香的喜爱。时间长了,王迎香就和李芬熟了,问起两个人的年龄,才知道自己比李芬还要大上两岁。李芬就感叹:王姐,你也不小了,那些男军官都成家了,你也抓点紧。晚了,好的就被人挑走了。

李芬这么一说,她就又想到了李志,心里的某个地方竟隐隐地疼了一下。但她还是笑笑说:没事,等两年再说吧。

李芬见王迎香这么说,便也不好再多说了。

谢政委回到家里时,李芬就把自己的想法对他说了。谢政委这些日子也正为这事发愁呢。刚开始到剿匪团时,他对刘克豪和王迎香的个人情况是有所了解的,他一直以为,两个人毕竟有那么一段特殊的经历,最终走到一起是迟早的事。可经过后来的观察,他发现两个人又的确没有那方面的意思,凑在一起时,还动不动就吵,常常是脸红脖子粗的。现在部队进城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从天津来到自己身边,从参加革命到现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谢政委最为幸福的时光。身处幸福中的谢政委,不由得就想到了眼前那两个还不幸福的男女,因此,就感到了不安;而不安的结果是,他要替两个人考虑终身大事了。

谢政委是个有心的人,他一有时间就怀揣着个小本,从这个团窜到那个团,打问那些未婚军官的情况。一天,他就找到了王迎香,翻着小本本说:迎香同志啊,你看看这个,这是三团长刘勇同志,今年三十六了,参加过长征和抗日,人是没问题的。

他又说:要不你看看这个,这是五团政委,爱人在长征时牺牲了,现在还是一个人……

王迎香眼睛盯着谢政委正儿八经地问:政委,这也是任务吗?

谢政委就抓抓头道:任务倒不敢说,总之这也是一项工作。都老大不小的了,早成家,早立业嘛。

谢政委又说:不把你和刘团长的个人问题解决好,我这个政委就没有当好。上级领导都批评我了,迎香同志,请你支持政委的工作。

王迎香只能不冷不热道:反正这些人我都不认识,见谁都行。

好,那我就给你做主,这个不行,咱们再见下一个。

从此,王迎香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行动。

见面方式很是军事化,双方都挎枪、骑马的要么约在山包上,要么就是军营的操场上。她骑马从山包这面上来,对方纵马从山的那面抄上来,就像抢占山头似的。然后,两个人就勒住马,相距三五步的样子,上上下下、一览无余地把对方打量了。都是军人作风,都喜欢直来直去,一点也不浪漫。

你就是三团的刘勇?她开口问道。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