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1】(2 / 2)

他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写作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最早是用英文写完的,然后黄仁宇把它投稿给美国的很多出版社,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然后他就通过一个朋友给到了当时已经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

我想,当年的编辑可能对这本书也没有太大的热情和信心,仅仅是因为有人拜托他,也就出版了,所以这本书上面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印,印了另外一个题写者——大家觉得廖沫沙可能大家知道吧,所以题写了廖沫沙的名字。

没想到这本书出版以后在中国大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迅速地成为了一个国内的畅销书,接着在全球的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在哪里?我觉得它跟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作品有很多的不同点,最大的一个不同是:它不符合历史学创作的范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核心来描述万历十五年那个历史断点上所发生的历史风云和历史细节。

这本书一共有7个章节,写了6个人物。

其中一个是万历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奇葩的皇帝。他在执政时期有28年时间不上朝,原因是他跟朝臣之间因为太子继位的问题发生了争吵,所以他很讨厌这些朝臣。虽然老子是皇帝,但是你们见不到我,所以不上朝,不见他们。

除了皇帝以外,他还描写了万历年间的两个首相,一个是张居正,一个是申时行;再接着他写了一个清官,这个清官在中国历史上挺有名的,叫海瑞;还有一个将军戚继光;另外是万历年间的一个放荡不羁的文人,叫李贽。

所以他写了这6个人物,在万历十五年前后,他们的事迹和帝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因为以某一个年份为节点,以6个人物为叙事的框架,所以这本书看上去非常有深度,充满了种种的细节,甚至连皇宫内的一些耳语,野史中的一些描述都被黄仁宇写进了这本《万历十五年》的书中。

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哪有像你这样写历史的?你写万历年间,那么你就写万历年间的政治、军事、社会等等的断面,你怎么把它像一个乱炖一样地炖在一个锅里呢?

黄仁宇自己说:“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不时有人说及,说我著书缺乏历史的严肃性,他们没有想到,我经过一段时间奋斗,才摒弃了所谓的严肃性。”

这句话既带有自嘲,同时也带有一种骄傲——虽然我是一个少校军官,虽然我到了40多岁才拿到一个历史学的博士的学位,虽然我写了一本薄薄的书,但是这本书跟你之前看到的所有历史类作品完全不一样——因为我在写人,我在写我对历史的观察,我对历史的观点。

很多学者说,黄仁宇在这本书中充满了很多断言,他没有经过任何论证就告诉你一个结论。但是对普通读者来讲,他希望看到什么?希望看到的是历史发展的熊熊烈火背后到底正在发生什么事情,那个背后就是一个个血肉生动的人。

黄仁宇满足了人们对历史和人物的这种好奇心,他把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端,不是告诉你规律,不是告诉你结论,不是告诉你公式,而是告诉你的是人在一个历史舞台上,他的哭、他的笑、他的挣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血腥、致命的搏斗。

所以作为一本历史学作品,《万历十五年》所呈现出来的细腻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让所有的读者都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

我想,这也是30多年前我在大学图书馆为这本书惊艳和惊讶的根本的原因,它确实打动了我们,打动我们的是历史内在的那些人的生动表现。

这一节先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万历十五年》。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