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57章(1 / 2)

随后李想国也进了种植空间,拿着片镐忙碌起来。

都是熟悉的操作,先两侧勾土起垄,再在垄台上勾出浅浅的种植沟。

随后李想国取出那个简易的点葫芦,一边敲打着一边匀速地后退。

豆子也就均匀地落进下方的种植沟里。

没有播种机,所以大垄双行这样的技术是没办法操作的。

不过李想国也不在乎。

他只买了二斤多点儿的豆种,按照现在的下种量,大概也就能种三分地。

一垄不到一分地,大概也就四十多平方,差不多能种四垄左右。

他买的是小粒黄豆,这种黄豆的产量比大粒的黄豆低。

即便在后世,亩产三百多斤也算得上丰收。

但是大粒黄豆的高产品种,最高的亩产量已经突破八百斤大关。

即便如此,却也仍然面临着收购价格不高的问题。

扣除承包费用、化肥、农机费用什么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种的大豆越多亏本越多。

这也是后世为什么除了生产保护区,东北都很少有人再种植黄豆。

能看到的旱地,几乎是遍地的玉米、玉米,还特么是玉米。

这空间自己还没收获过,不过介绍说是适合所有生物。

想必这黄豆的产量,应该比后世使用了复合肥的黄豆产量更高。

毕竟,国内的农业太过粗放,还做不到因地施肥。

即便使用复合肥,那最多也就相当于你去品牌店买了件流水线衣服。

这空间应该能算得上是量体裁衣。

自己这一茬要是只收获七八十斤黄豆,应该也算挺失败的吧?

不过即便只有这么多,那也够自己吃到下批黄豆成熟的。

要是按着这个年代的粮食产量来估计,那产量就更惨不忍睹了。

一九四八年,渤海区三专署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分别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谷子164斤、玉米133斤。

按着这个标准,自己这一茬黄豆能收个三四十斤,都算不错了。

播完种子,他也只是覆了一薄层土,就取出来张椅子,再把词典从空间取出来看了起来。

他也不急着种,今天只要把黄豆和绿豆给种好就行了。

要是有时间就再种点儿玉米,这样劳逸结合着,降低劳动强度,省得把手再磨出泡来。

那样反倒更耽误时间。

说起来,豆子应该是最好的食物之一。

想想那个相声里的段子。

豆子卖不完就磨成豆浆卖。

如果豆浆卖不完,就把豆浆做成豆腐脑;

如果豆腐脑卖不完,就把豆腐脑做成豆腐;

如果豆腐卖不完,就把豆腐做成干子或者臭豆腐;

如果干子没卖完,就把干子做成霉干子。

虽然是个段子,但是也能看出来豆制品做法的广泛。

除了做豆腐,还能生豆芽、磨豆粉。

就像《上甘岭》电影里,前线军人吃的炒面。

其实就是用少量油,然后用面粉和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豆粉,再加少许盐小火慢炒做成的。

某本小说的猪脚抓起来吃了一把,就嫌弃这东西噎人难吃……

实际上只是他不会吃罢了。

这么吃,就连奶粉也没好到哪儿去,一样的噎人难吃。

原本这样的东西,最适合的就是用开水冲泡,做成糊糊来吃。

那样味道香浓,还好消化吸收。

不过前线条件有限,外加着明火可能吸引敌军火力,所以前线战士才只能就着雪吃。

再就是三年灾害期间,凭借医院的水肿病证明,四九城的居民可以购买康复粉(用麦麸、豆粉和砂糖混制)一份。

除却战争和苦难,黄豆粉更多还是跟美食相关。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