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八十二章 经义or诗赋(1 / 2)

大宋的科举考试跟唐朝相比,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已经算是规范了不少。

这个从大宋颁布科考的制度就可以看出来,但这多次的颁布科考制度,其实也是新旧两派实力利益斗争的结果。

制度是在不断地完善,但弊端同时也在不断地修正,在修正中继续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

后世也有人觉得,唐朝时的用人也有好处,好处是有,那时候有查举制度。

只要有足够分量的猛人说你是人才,那你就是人才,说你行不行也行。

事实上,有不少人才还真是这样被伯乐给发现了,但也有不少人钻空子,蒙混过关。

大宋立国,觉得这个方法不行,人才怎么能随口说了就算呢,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居然也身居官位,这不是太搞笑吗?

不行,得弄出一套制度来,把想当官的从筛子里面过一遍,去掉杂质,剩下的自然是人才。

事实上是这样吗?

有些人才,就是不善于考试,有些蠢材,人家别的都不会,就会考试,照样能当官。

大宋政府一看不行,那就加大考试的场次,扩大考试内容的范围。

场次还到好说,那这个内容怎么办?

那时候无非就是主张实用的经义派和主张优雅的诗赋派,这两派恰好对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觉得先不管你会不会治理国家,首先得从文章里面写出来,写都不会写,还会做什么。

保守派就不一样了,他们觉得,会不会做事那是靠经验堆出来的,写出来有毛用。

如果非要谈写的问题,还不如写一些优美的诗赋,还有益身心,延年益寿。

不过好在这些人都是聪明人,知道偏执于一端一定是错的,反对诗赋的也不是要彻底消灭诗赋,反对经义的也不是要干掉经义。

王安石是改革派啊,诗写得那叫一个666啊,苏东坡不是保守派吗?议论起朝政得失和政策是否得当,把皇帝也气得一愣一愣的。

不过说来说去,钟粟才不会在意这些,他只关心自己的学生考试的情况。

宋哲宗刚继位的时候年龄还小,大权掌握在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手中,朝政基本上被保守派把持。

他没有能力改变现状,自然只能选择当个乖乖黄帝。

他真正上位后,眼睛里再也容不得沙子,先帝神宗才是榜样,便开始大力推行新政,诗赋派显然是要倒霉了。

这也是钟粟对杨时说那番话的道理,以后新旧两党还会反复控制制高点,但宋哲宗刚亲政的这一年,诗赋派一定不会有什么市场。

钟粟对嵩阳分院是学生大概进行了一番盘点,绝大多数已经取得了生员资格。

没有生员资格的人里面,小雷子显得最为突出,主要因为他是其中年龄最小的。

他们需要参加最底层最初级的第一场考试,才能获得下一步的资格。

童生试的要求不高,登封县衙就具备考试资质。

县衙的相关手续,如准考证的办理之类,有杨时这样一个行家,钟粟根本就没有操一点心。

几个人在杨时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去县衙参加了考试。

这一天,小芳子的烦躁几乎冲破天际,平时从来不会对伙计们大声说话,但这一天却将三四个伙计弄得不知所措。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