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114.第114章 京郊别院踏青(1 / 2)

第114章京郊别院踏青

陆璟默了良久

“殿下今日来,就为了送酒?”

“当然不是”,沈流云可没那么闲,“元宵宫宴时,陛下将我单独召进宣政殿,商议让我开春后去趟江浙购粮,我猜测此行恐不会太顺利,想让你随我一同去。”

这是女帝试行的大梁新法,代替商人和地主,低价买到富庶省的粮食,运往受灾地区。低价出售和借贷。

一来是与商人争夺利益充盈国库,二来利民,减少土地吞并。也可存储于国家粮仓,等州县受灾,再开仓赈灾。

朝廷救济百姓的钱粮,从中央到州县,之间要充实多少人的腰包,根本无从计量。

女帝提出的新法,跟以往政策有不少区别。

一个就是独立调控部门,直接跟朝廷接轨。

既不让京官经手,也不会经过各省各县的藩台总督甚至知府知县,完全模拟民间市场交易,不调用国库钱粮,不申请公款。

这个新机构发放俸禄,都得自力更生,每年还要完成朝廷的指标,几乎避免了各级官员钻空子捞油水的可能性。

新机构灵活性大,且不能申请公款,得跟各地商人公平竞争。

优势主要是享有国家漕运的交通便利和运输低成本。

如果卖贵了,灾民自然会去找民间商人,机构就完不成朝廷指标,这就逼得他们必须比民间商人更“良心”。

女帝派沈流云去,也是了解他个性刚正不阿,是现阶段合适的人才。

陆璟思索片刻,一面是长安的布局放手不得,一面是女帝近年在虞攸之的诱惑下服仙丹,身体即将亏空。

长安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

此去实行新法,若是成功,立储一事也能顺势提上日程。再拖下去,恐生变故。

实行新法更为重要,陆璟没有理由拒绝,“好,我会提前往江浙布派人手,不过关于新法的事我不在行,殿下可得记着我们的约定,行事谨慎一些,切莫让天子失望。”

…………

开春之后,太史局愈发忙碌,宋令仪跟随叶叙安学习已有半年,原本在教学上不慌不忙的国师,近来几乎是日日在大庆殿打卡,督促宋令仪的学习进度。

朝堂之上,关于新法试行的事吵得不可开交。以华思邈为首的御史台大臣最是反对,他们认为变法非一朝一夕,从商贾手里争利,怕适得其反。且如今的天下海晏河清,根本无需实行新法。

可不管华思邈如何反对,女帝都坚持己见,甚至到了想自掏腰包的程度。

虞攸之巴不得有个机会能让沈流云离开长安,所以没少在背后推波助澜,以他为首的官员都支持女帝实行新法,更别论差事落到头上的沈流云了,没理由反对。

……

一连整个月,直到月底,谢砚书和宋令仪才得了喘息的机会。

开春自然是要踏青的,段姑婆离京前,派人把她京郊别院的钥匙给了谢砚书。

京郊别院建在山里,清泉引流,风景极为雅致,是个踏青的好去处。

二人约定好后,在春日清晨乘车前往。

段姑婆的京郊别院,位于京郊一座山中。

山上有瀑布山涧,山腰种满了枫林银杏。

段姑婆早年间入宫,一路做到五品司正,后面又有教养天子的功劳,天子待她仁厚,赐下的金银财宝无数,包括这座别院,都是天子请国师看过风水,自掏腰包买下整座山头,再精细挑选了半山腰处依山傍水、景致绝佳的地皮,雇佣人手把木料运入山中,又把原有的旧青石山道重新修葺扩建,花费巨资,修建了一处深山中的清幽别院。

段姑婆喜静,常常无事便躲入这处人迹罕至的京郊别院,清清静静地休息几天,闭门不出。

自段姑婆辞官归隐江南,这座别院就鲜有人至,谢砚书和宋令仪,是这座别院难得的客人。

谢砚书提前派人来清扫过,山谷清幽,林荫石道,树梢上四处传来春日的啾啾鸟鸣,眼前看不到山涧,耳边却传来淙淙的流水声。

宋令仪四处环顾,眉宇间浮起愉悦的笑意。

二人踏着清幽小路,往主院方向而去。

庭院行道两边种满了四季常青的松柏,还有一个建在湖面之上的四方阁。

宋令仪小跑进四方阁,湖面凉风刮过,“砚书,这里好漂亮啊!”少女的声音里带着的愉悦,极富有感染力,回荡在山林湖水间。

谢砚书看少女开心,也跟着开心,本想说她要是愿意,可以经常来,可话到嘴边,又想到他俩都忙得很,难得才有空凑一起。

下次再来,还不知得等多久。

宋令仪没得到回应,转头去看,就看见谢砚书的一脸愁容,“你怎么了,不开心吗?”

被少女的声音拉回思绪

谢砚书淡笑道:“开心,能和你在一起,我很开心。”

阳光下的少年,肌肤仿若透明的白瓷,清俊的面容焕出玉泽般的淡淡温泽,极为赏心悦目,只可惜眼底残留的愁绪,使他看起来几分烦忧。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