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1章 李世民向往的开元盛世!(1 / 2)

“李隆基就不管吗?”李世民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放纵李林甫如此针对李亨。

李世民是不可能容忍文武百官欺负自己儿子的。

李泰说文武百官遇到他不行礼,觉得这是对他的不尊重。

李世民都要把文武百官叫来质问,除了魏征没有人敢说什么,只有魏征梗着脖子和李世民据理力争。

“李隆基为什么要管?这就是李隆基最想看到的结果,李隆基提防儿子很严重,他可以相信李林甫,相信其他文武百官,但是他不相信自己儿子。”

李世民也是一脸的无语,没想到李隆基防着自己儿子就像是防贼一样。

“李隆基就是想这样,让李林甫和李亨相互制衡,这样他才能安心吃喝享乐,如果李林甫和李亨关系好,估计早就被李隆基撤职了。”

“这个李林甫如何?”李世民已经对李林甫有杀心了。

“能当上宰相,为李隆基处理政务,能力肯定是有的,他在的时候,大唐还是正常运转,安史之乱的时候李林甫已经死了。”

“人品如何?”

萧然摇摇头,“李林甫担任宰相,对于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李隆基宠信、威胁到他相位的的官员,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李林甫为肉腰刀,并认为其‘口有蜜,腹有剑’。”

“当时人背地里都叫李林甫索斗鸡,这个人口碑很差劲。”

“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是李隆基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但后期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又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李隆基该死!这个李林甫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李世民准备除了这些人。

“算起来安禄山也是李林甫的人,安禄山目中无人,对朝堂大臣是不屑的,唯独服李林甫。”

“安禄山这个乱臣贼子,更该死!”李世民说起安禄山恨的咬牙切齿。

“安禄山史思明只不过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导火索,天宝年间的大唐,矛盾已经很尖锐了,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其他人的,这个没办法避免的。”

“开元年间,天宝年间不是盛世吗?有什么矛盾?”

“抛开李隆基那个时候贪图享受,荒废朝政,重用李林甫这种人,还有三个比较大的矛盾。”萧然伸出三个手指。

“你说来听听。”李世民接李亨单子,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李亨一个人。

要把天宝年间的问题解决一下,解决问题前提自然是要了解问题。

李世民可以去慢慢调查,但是有萧然在,就不需要如此,直接问萧然就好。

“李隆基的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财政方面的问题是吧!”

萧然点点头,“对,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李隆基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这个杨玉环也真是祸国殃民!”李世民对此很是反感。

“美丽没有错,只是李隆基宠爱过了头,杨玉环也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也没有干涉朝政,你不能把李隆基沉迷酒色的锅扔给杨玉环。”

长孙皇后赞同点点头,“小然说的对,说到底还是李隆基的过错。”

李世民没有反驳长孙皇后,“你继续说。”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李隆基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已经很离谱了。”

“继李林甫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杨国忠和安禄山不和?”李世民问道。

“杨国忠算是踩着李林甫上位的,他就是各种看安禄山不顺眼,一直和李隆基说安禄山要造反。甚至是到了诬陷安禄山的地步,安禄山也很头疼。”

“这不是他造反的理由,他还是得死。”李世民是不可能忍饶了安禄山的。

“安禄山在李林甫死了之后处境很尴尬,我要是安禄山,我也造反。”萧然耸耸肩表示。

“这是何意?”李世民不解,“安禄山还有什么难言之隐不成?”

“安禄山为了讨好李林甫和李隆基,把李亨得罪死了,李隆基一大把年纪了,李林甫死了,杨国忠整天看安禄山不顺眼,李亨上位第一件事肯定也是收拾安禄山。大唐十个藩镇,安禄山一个人身兼三个藩镇节度使。”

萧然补充一下,李世民不了解天宝年间的藩镇节度使有多恐怖,“初设时为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大唐天宝年间,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

李世民震惊不已,“这权力不造反才怪!”

李世民也没想到节度使权力如此大的吓人。

说是节度使,其实和汉朝的藩王差不多了。

在负责区域,就是土皇帝,凌驾于所有人之上,没有人监督。

“李隆基期边镇十节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中央军几十年不打仗,军备荒废,军纪涣散,边镇军队全部是精锐,一直开疆扩土。”

“所以安禄山造反的时候,他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洛阳,还有长安。”

李世民长长呼了口气,被气的不轻。

“这个李隆基,这个蠢货!这么大的隐患他看不见吗?”李世民越想越气。

“开元盛世之后,李隆基觉得自己有丰功伟绩,有点飘了,哪里听得进去,安禄山都造反了,李隆基还是不相信。”

李世民揉了揉眉心,“这个混账东西,这个混账东西”

“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李隆基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西北的军事实力和东北算是不分伯仲的,也是大唐精锐,这个哥舒翰也是一代名将。”

“这样的大环境,大唐由盛转衰也是情理之中了。”李世民心里不舒服,自己的大唐就这样跌落神坛。

“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大清灭亡,政治最清明的时期,就是陛下的贞观之治,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这是后世帝王追求的政治蓝本,贞观之治这种情况,也没有出现第二次。”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