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44章 教唆贵州绿营去拔驴橛子!(1 / 2)

第344章教唆贵州绿营去拔驴橛子!

清初,贵州绿营仅有2万营兵。

后来,由于战事需要,这个数字飙升至4万人。

而此时,贵州全省人口只有560万。相当于同时期江苏人口的六分之一!

如果考虑税赋的话,就更寒酸了。

仅有可怜的26万两,勉强相当于苏州府昆山一县的税赋。

税赋贫瘠,人口稀少,却养着4万绿营兵,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此地的军事压力很大!

4万人的粮饷几乎全靠朝廷拨给。

绿营兵们的眼睛都绿了,找不到外快。

防区内过境商队稀少,村子贫瘠,山上的土司更是不好惹。想刮地皮,刚刮1尺就刨到了石头。

……

他对那一盘藜蒿炒腊肉当中翠绿的藜蒿、还有一大碗赣江胖鱼头更感兴趣。

“还有这道江西名菜,粉蒸肉。”

贵州绿营的镇远、威宁两镇2万兵丁艰难跋涉了几个月,终于抵达了南昌府丰城县城外。

在他伸出筷子夹鱼眼珠的那一刻,丰城士绅就心中有数了。

休整吃喝,养精蓄锐。

众士绅都是人精,很快就瞧出来了这2位总兵的成色。

而被围困在南昌城内、焦虑发狂的江西巡抚吴志诚,派信使严令各州县务必保证客兵的饷银和粮秣,违令者斩。

赵知县一边斟酒,一边询问:

“却不知将军带来了多少兵?”

两家虽不亲密,可略有来往。毕竟本府科举萎靡、商路稀疏,识字率远低于千分之一,诞生2个官宦世家太不容易了。

“这位是丰城知县赵大人。”

用黄肆的话讲,

故被称为东张西王(望)。

王生烈身材中等,更像是個商人。

一个靠打苗人起家,一个靠打彝人起家。

“这两位是镇远总兵王生烈,威远镇总兵周西发。”

南昌就是钓鱼的诱饵。

“好,好。”众士绅眼睛发亮,纷纷举杯。

“好,好。”

王生烈和周西发,都是贵州提督依仗信任的心腹爱将。

“2万!我贵州绿营的一半家底。”

“2位将军远道而来,劳苦功高,下官以及本县士绅预备了酒菜为2位将军接风洗尘。”

吴军就在几十里外,军情如火。

张家在铜仁府东边,王家在西边。

“好,好。”

县衙内,

知县、县丞、主簿以及本县6位士绅作陪。菜式十分丰盛,酒水十分充足,气氛十分到位。

……

……

第4军团的包围圈故意在城池的西南侧留出了口子。清军信使来往基本没大碍。

文举很难走,本府向来文脉不畅。故而从军,一路扶摇直上,竟是做到了总兵。

周西发身材魁梧,属于典型的武将。

祖辈为当地枭雄,经商发家,后深感家族危机,故而将孙辈培养出仕。

大鱼是云贵湘桂四省的绿营兵,总数超过5万人。

……

这帮丘八爷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王生烈武举出身,贵州铜仁府人士。和前苏州府元和知县、现吴国忠臣,多次妄想嫁女的张有道乃是纯正老乡。

赵知县主动给周西发夹菜:

“周总戎请尝尝,宁都三杯鸡。”

身穿7品文官袍子的赵知县赶紧迎上去,笑容满脸。

如今的张有道家族全体搬到了苏州府横塘镇,又盖房又买地,俨然扎根江南。

……

声若洪钟,吃饭如搏命,喝酒一口一杯,来者不拒。说话间凶光毕露。

张家人认为,苏州、铜仁两府唯一的共同点是:潮湿。

此次,

除了二人麾下精锐,还有其余各镇的奥援,甚至还有提标麾下的2个鸟枪营,2个藤牌营,1个弓弩营,还有1营挑夫。

提督大人再三叮嘱,

打仗的目的是搞银子,所得赏银的4成必须送回去。

还有就是私下叮嘱王生烈别忘了客兵的身份,必要的时候要上点手段!

好不容易出省打仗,还是阔绰的江西。

好机会,别浪费!

周西发是听不懂的,所以此次出征以王生烈为尊!

……

“赵知县,你不知道啊,我们贵州绿营苦啊。”

王生烈借着酒兴,勾肩搭背开始演戏。

旁边的士绅闻弦歌而知雅意,立马凑过来,竖起2个指头:

“2万两!本县士绅的一点心意。”

“哎~”王生烈开始掰手指头,“军中缺号服,缺草鞋,缺骡马,缺粮食,缺肉~可是,我贵州健儿虽然穷,虽然装备简陋,这颗杀敌之心却是炙热的。”

众人讪笑。

县衙外,

一排威宁镇标的兵丁,安静的等待着。

他们身上的号服确实破旧,人看着也黑黑瘦瘦的,脚下多穿着草鞋。

朝廷一年发一双靴子,都拿去卖钱了。

王生烈突然站直,大喝一声:

“镇标的弟兄们,脱号服!”

……

众兵丁扒开号服,露出精赤的月匈膛。

围观众人倒吸一口凉气,只见那刀剑伤疤,一道又一道重重叠叠。

周西发也得意的扒掉自己的官袍,展示自己的骄傲:

“老子在威宁州打彝寨的时候,次次都是赤膊冲锋。江南贼兵再凶,能凶的过他们?”

赵知县肃然,拱手一圈:

“好兵!咱丰城有希望了。”

他大声说道:

“本县再拨粮5000石、再加开拔银2万两。抚台大人有言在先,弟兄们斩贼一首级,赏银10两!要是贼官,再翻倍。”

周西发一听,就两眼放光:

“县尊说话算数?”

赵知县令人取来吴志诚的亲笔书信:

“抚台大人的亲笔信,做不得假。况且不是我们一县出银子,而是全省的士绅一起出银子。二位总兵放心,这首级银我们江西人砸锅卖铁也会凑出来。”

……

威宁镇标众人眉开眼笑。

几乎压抑不住惊喜:10两?大清朝从未有过的高价码。

在省内剿土司蛮兵,1个首级换1两赏银。其他省份高些,正常在3两,极少数情况会更高。

王生烈不露声色:

“10两,是到手的吗?”

“对!”

王生烈识字,简单浏览了一遍书信还有印章,确信无误。

“成交!”

当天,银车和粮车就进了军营。

2万贵州兵眉开眼笑,对赏格十分满意。饱餐一顿,有酒有肉。

次日清晨,

全军开拔,一路向东北。

准备渡过抚河的一处支流,途经三江口镇,然后北上解南昌之围。

丰城县丞打马追上:

“王总戎,周总戎。你们要不再等等?云南广西绿营也快到了。这样比较有把握!”

“不必了。我怕人太多,银子不够分。”

……

而此时,

已经抵达三江口镇外的南赣总兵马忠义部,陆续遭遇吴军斥候。

这意味着吴军主力必定在百里之内,或许更近!

“老马,怎么办?”

“躲不过去就打一仗!”

马忠义望着奔跑的吴军斥候,感慨这仗越来越不好打了。同时心中默默咒骂是哪些混账把战马卖给了吴军。

马忠义轻松爬上战马:

“传本官将令,沿镇子外修筑坚垒。让本地巡检配合。再派快马信使去南昌,禀告抚台大人,南赣镇5000兵丁已渡过抚河,随时救援省城。”

“嗻。”

三江口,位置重要。人口稠密,相对富庶。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