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70章 070(1 / 2)

盛夏,苏州城外,骄阳似火,一个个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的士兵宛如挺拔的杨柳,一动不动地站在官道两旁,三步一人,一直延伸到三四里外。

为了保护这批重要的粮食,周嘉荣将孔京的人马全数派出,还安排了苏州城内的一千五百名驻军在城门维持秩序。

一刻钟后,官道的尽头出现了人影,密密麻麻的,像蚂蚁一样,不停地往苏州城的方向移动。随着距离拉近,这支队伍也露出了真容。

这是一支运粮的车队,每一辆车上都是堆得高高的粮食,一麻袋又一麻袋,像小山一样。

打头的是一个身穿黑色铁甲的将军,他身后跟着上千名护送的士兵和几百名赶车的车夫,队伍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尽头。

到了近前,那将军从马上跳下来,单膝跪地,行礼道:“臣淮北卫所千户胡正元见过荣亲王殿下,幸不负使命,已将五万石粮食运达苏州府!”

周嘉荣大悦,上前双手将胡正元扶了起来:“好,众位将士辛苦了,将粮食押送进仓之后,我设宴招待诸位!刘青,你来带队进城!”

“是。”刘青站出来道。

他跳上马,带着车队驶入苏州城。

长达几里的车队宛如一条长龙,踏过苏州城主干道的每一寸青石板,发出踏踏踏的声音,是那么得令人心安,沿街的百姓都打开了窗户,探头望出来,看到一只只鼓鼓囊囊的麻袋,无不欢欣鼓舞,大声呼唤。

“有粮了……”

“我们有粮了……”

声音响彻云霄,一浪高过一浪。甚至还有不少闻讯的百姓连鞋子都没穿就跑出来,站在街边,高兴地目送粮车经过,都走远了还舍不得挪一下眼睛。

这声音惊动了正在客栈商量主意的粮商们。

粮商们打开窗户,一眼就看到了堆得高高的粮车从窗外经过,一辆又一辆,数了几十都不见停,最后数的人失落地停了下来:“数不清,这么多的粮食,我们的粮怎么办?”

是啊,他们不远几百里运送过来的这些粮食,卖给谁?

不卖,运回去吗?沿途光是路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运回去价格也不可能比苏州府的粮食价格高。

“江南受灾,良田被毁,如今已是七月,今年是绝不可能再种水稻了。若是换种小麦,最早也要明年清明方能收割,江南还是缺粮的。咱们不若找官府,将这批粮食便宜些卖给他们。”毛掌柜出言道。

正好来掺茶的小二闻言,乐呵呵地笑道:“客官你们都是外地来,不知道情况,其实咱们苏州府不缺粮,准确地说,不是那么缺!”

小二这话引得粮商们侧目,胡掌柜从口袋里掏了一把铜钱,塞给小二:“不缺粮为何这么高价购粮?你与我们说说,说得好了,还额外有赏!”

“谢谢客官!”小二眉开眼笑,语气更加殷勤,“客官有所不知,我们江南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去年风调雨顺,收获颇丰,即便今年遇到了大洪水,靠着去年粮仓里的存粮,也勉强能撑过去的。”

胡掌柜皱眉:“那为何前段时间官府还屡次向外面卖粮?”

小二往西北的方向瞟了一眼:“诸位掌柜去正北街打听打听便知。”

正北街是苏州府的粮食一条街,全城最大的几家粮商铺子都开在那里。

说完,小二轻手轻脚地走了,留下几十个商人面面相觑。

其实他们也不是完全不通信息之辈,尤其是来得早的,已经在苏州城里滞留了七八天,对城里的情况有所了解。

一个姓袁的商人道:“他说得没错,苏州城内有粮,咱们得先下手为强,找官府或是当地大户吃下咱们这批粮食。”

不然他们这些商人也不可能在苏州开店零售慢慢卖,这效率得多低啊,还得重新买或是租铺子。

听完这番话,许多人都没表态,毕竟他们都是临时结识的,还算是竞争对手,谁也没法全信他人之言。

相较于粮商们的焦头烂额,灾民这边无不是欢声笑语。

亲眼看到那么多的粮食入城,这无疑是给灾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下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会饿死了。

趁着这股东风,周嘉荣对关项杰示意。

关项杰按照事先的安排爬上高台,接过衙役递来的一面鼓,重重敲了一下,引得兴奋议论的灾民停了下来,仰头望着他时,他缓缓开了口:“诸位父老乡亲,大家都看见了,荣亲王殿下已从其他地方购粮回来。如今咱们苏州府的老百姓不缺粮食吃了,所以从明日起,大家各自返乡吧,不要聚集在城门口了,关于大家的口粮,府衙会有安排的。”

“一会儿这里有里正、族长、同辈德高望重能组织起人手的,可到我这里报名,组成小队去排水筑堤,尽早排除水患,凡是参加者,一日一碗粥两个窝窝头。没有组织者到右侧的桌子前留下姓名、籍贯,重新组队,明日随官府的通知,一同出发。其余老弱妇孺,身体康健者到左侧的桌子前登记,洪水退去的地方,会依次安排大家返乡,重建家园,以早日恢复生产!”

这些灾民,周嘉荣早想利用起来了。但前段时间,城内粮食不够,只能每天一勺粥,吊着大家的命,哪还能让他们去干重体力活儿。如今粮食运过来了,有了粮,可以给他们增加伙食,也就能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挖渠、修筑堤坝的工作中,尽早排除水患,平整被水淹过的土地,重新恢复生产。

而老弱妇孺可以返乡修建房屋,种些周期短的蔬菜,增加一部分食物来源。

这些工作交给关项杰他们这些不曾涉及贪污的低下级文吏来做最合适不过。

关项杰先是当众宣布了一遍这个决定,怕离得远的人没听清楚,又安排了二十名衙役,拿着锣鼓边敲边去灾民中传达该命令。

接到消息的灾民陆陆续续排队前去报道登记。

见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周嘉荣便将这边的工作交给了关项杰,骑马回了城。

城里,粮食还在入库。

这次的粮食是两个月前,周嘉荣让人去河南、河北等地收购,多是小麦大麦之类的,还有部门高粱、豆类、黍米等等,稻米很少,因为中原地区不怎么种植水稻。

看到周嘉荣过来,胡正元、孔京、刘青等相继上前行礼。

周嘉荣吐了口气道:“这里有孔京盯着便行了,胡将军一路辛苦了,带大家去休息吃饭吧!”

胡正元听命,将自己的人带走了。

周嘉荣一直在这里盯着,直到粮食都入了库,安排了几百人守着,方才离开。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如今最要紧的便是水患问题,常林虽有才,可独木难支。周嘉荣想起了另外一个人物,那便是最早南下治水的工部员外郎向善,此人当时带了一批工部的官吏南下。

周嘉荣到了苏州府后并未见过他,打听之后才知,自从中山王到了苏州府没多久便带着人去了池县治水。

周嘉荣不知道他是被中山王赶走的,还是他自己看出了苗头,刻意躲开的。但太湖水患不解,周边地区的水灾就不可能解决,因此周嘉荣让刘青派人去把他请回来。

除了要治水,恢复生产也是极为紧要,必须安排上的事。

周嘉荣叫来了徐达:“徐大人可有农事方面的人才向我推荐?如今已是七月,等水患解决,八、九月才能大面积重新种植作物,届时气温转凉,必然是不能再种植水稻了,江南地区冬季还能种植粮食作物吗?”

江南比北方暖和,冬季可以种植不少蔬菜,比如萝卜、白菜、韭菜、莴笋、芹菜等等,都可以食用,因此不用担心饿死人。只是这些到底不是主食,不顶饿。

徐达也不是很精通农事,他向周嘉荣推荐了一个苏州府下辖元和县知县荀同山,此人乃是十九年进士,在元和县上任两年有余,平日里很喜欢下地看老农种田,听说其祖上有人编过农书。

周嘉荣听完后很是欣喜,让人将荀同山请了过来。

荀同山听完周嘉荣的话道:“殿下若是说种什么最快,当是白菜和萝卜,生长周期短,而且其幼苗也可以食用,先撒一批种子,等长出苗后,可拔掉幼苗食用,只留少许长大,过段时间还可收获白菜和萝卜,根叶皆可食用,生长速度也快。但要种植粮食作物,等田地排水平整之后,今年只能种植小麦,南方的小麦会比北方的冬小麦提前一两个月收割。等收完之后,只要有水,也不妨碍继续种植水稻,一年两季,可弥补今年粮食的不足。”

“没有其他粮食作物可种吗?”周嘉荣皱眉道,小麦要明年收割,还是太晚了。朝廷现在没有更多的银子划拨赈灾,也就没法给灾民提供更多的粮食过冬。

荀同山摇头:“目前没有。”

因为现在虽然已经停止了降雨,可很多农田被淹没,被大水冲成了一条条沟壑,积水、不平整,需要很大的人力去排水,平整田地,方能重新生产,这怎么也得一个月之后去了,那时候都立秋了,天气变冷,已经不适合种水稻了。

周嘉荣听完后也不能勉强,只能道:“荀大人,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去搜集快熟的种子,等灾民返乡后,陆续发一些给他们,让他们先种一些菜,增加食物。”

也让灾民们有事情做,对未来多一些希望,看着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希望呢?而且朝廷发放的赈济粮有限,也需要他们自己解决一部分食物的来源,没有比自己种更快更便宜的办法了。

荀同山接下了这个任务,准备挑选出几种符合本地气候条件,生产周期又快的蔬菜和瓜果尽早推广,作为食物的补充来源,尽快让灾民能够实现一部分食物自给。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亲眼看到那么多粮食入城,城内外的百姓心都安定了下来,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

很快,城外的灾民陆续报名组队去做工了,只剩下一些还没去处的老弱妇孺。关项杰又从这批人中挑选了一部分妇女去给河湖边上干活的男人们做饭,清理一些水面上漂浮的脏东西,比如被冲走的牲畜、家具之类的。

被淹死的东西不能吃,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任其在水里腐烂发臭,数量多了也会影响水源,因此需打捞掩埋,大的家具木料之类的,可以打捞起来,以后建房子的时候用得着。

如此一来,城外的灾民数量急剧减少,三日后,只剩下了一万多人,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或是孩子和一些身体很不好,没办法去做工的。但光是这些人,已经乱不起来了,周嘉荣心大定,最大的隐患解决了。

如今灾后重建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到处一片欣欣向荣之相。

但这可苦了粮商们。

近日又陆续有一批粮商带着大批粮食进城,如今苏州府内粮商已达近百人,加上其跟着运粮的伙计和镖师,达数千人之众,可想而知,他们手里有多少粮食。

如此多的粮食,如今完全没人买。

因为官府每日限量供粮,虽然数量不多,可省着点也够一家人吃,最重要的是便宜,因此百姓们每家大清早就会派一个人去官府开的粮仓购粮。为了满足百姓们的日常所需,官府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各开设了一个铺子,专门卖粮,从早卖到晚。

如此一来,他们的高价粮就没人买了。

粮商们住在客栈里,本来想再等等的,结果等到了越来越多的粮商。如今苏州城大大小小的客栈都快被他们包下了,里面全是粮食。

如此多的粮食迟迟卖不出去,还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粮商进城,粮商们心急如焚,晚上都睡不着。

最后,有几个见形势不好,实在撑不住了,试图找人接手自己手里的粮食,可问了苏州府的好几家富商,都没人愿意接手,因为双方的价格谈不拢。

没办法,他们又把目光重新放到了官府身上。

毛掌柜同几个关系比较好的粮商一块儿找到府衙,请求见曹裕。

曹裕最近忙得很,每天大笔的粮食出库,虽有人记载,可他是管总账的,必须把关,还有治水筑堤挖渠也要费不少银子,这些账也得一笔一笔算好。

若不是周嘉荣早提点过他,他才不想见这些奸商呢!

放下笔,曹裕摁了摁额头道:“请他们到偏厅。”

曹裕处理完手头上的事,这才去偏厅。

这次见到他,毛掌柜几个格外热情,赶紧站起来行礼,而且还将一个深棕色的匣子递给了他:“曹大人,多有打扰,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还请笑纳。”

曹裕可没忘记徐达如今都还是代罪之身呢,他可不想走上这条歧路,被荣亲王抓了把柄。

“你们这是做什么,都收回去!”曹裕板着脸,极为不悦地说,“若再如此,你们便回去吧。”

听到最后一句,毛掌柜只得讪讪地收回了匣子:“曹大人莫生气,都是小人不好,还请大人见谅。”

曹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没功夫跟他们闲扯,捏着胡子道:“你们是为卖粮而来?”

毛掌柜点头:“对,曹大人,咱们的粮食可以都卖给你们,就按上次说的价。”

上回说的价格便是如今城里的官方零售价,大米十文钱一斤,小麦八文,杂粮五到六文不等。毛掌柜他们之所以愿意妥协让步,是因为找了当地的富商,这些人只愿意出官方收购价的六成,原因无他,就如店小二所说,城里这些大户并不缺粮,他们买粮也是想转手之后能赚一笔,短期内显然不可能,那必须得仓储一部分时间,肯定会增加成本,还可能会有一定的损耗。

而且这些本地富商都是极为精明的人,知道毛掌柜他们这些外地粮商急着出手手里的粮食,焉有不压价趁机宰他们一刀的道理?

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毛掌柜他们才体会到了官府的好。

可惜迟了,曹裕放下茶杯道:“上次?莫非毛掌柜说的是十文钱一斤大米的价格?”

毛掌柜点头:“对,就按曹大人上次说的价格来。”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