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十四章 三吏三别(1 / 2)

乾元元年岁末,华州司功参军杜甫暂别华州,到洛阳附近探亲。此时,唐军与史思明、安庆绪的叛军在邺城开战。河西大地上狼烟四起,战争的气氛弥漫在乡间田野峰岭河流之间。

辗转百里,受尽辛苦,终于如愿见到家人,老妻羸弱,儿女们也是瘦弱不堪,幸喜得没有受到战火侵害,一家人还算平安,也是不幸中的大幸,一直悬心吊胆的杜甫也算是稍稍心安。

在家居停数月,杜甫告别了妻儿,独自踏上了归程。那时节,邺城之战已经宣告结束。唐军惨败,郭子仪率朔方军马退守河阳。叛军大胜,气焰嚣张,正步步向关中进逼。一路上,万物萧肃,虽然已是初春,田野中不见农人耕种,散落在田畴上的幢幢房舍上,也少见有袅袅的炊烟升起。杜甫心中满是悲凉,且看且行,几滴清泪,常常不由自主地滴落下来。

日已向晚,杜甫到了陕郡的一个村落石壕村。找到一户人家投宿。这家人家有夫妻两人,皓首枯颜,行动蹒跚。两个面黄肌瘦的孩童拉着老妇的衣裾,怯生生地看着杜甫。家中一贫如洗,老翁安排杜甫在一间四壁透风的土屋里安歇。几个人草草吃了一顿掺了大半野菜的麦米糊,各自睡下。

到了半夜,杜甫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翻身坐起,正待要下地开门去看出了什么事情。房门却猛然被人拉开。男主人跌撞而入,说了一句:“官差抓人来了!”话音未落,打开窗户,爬出去,一阵喘息后,不见了人影。

杜甫披衣出去,门外,火把的光芒照着几个人影,其中一人正厉声发问:“人呢?快叫你家的老头子出来!”

老妇凄声说:“他不在家,你们改日再来吧。”

“去哪里了?今天吾等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官家,你们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么?!”老妇人突然痛哭失声:“我家原先是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无一遗漏,全部都在邺城从军。前些天,小儿子写来了一封家书,两个兄长都已经战死,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如今,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丁男了,就只有两个还在吃奶的孙子。还有就是他们的母亲,因为没有一件完好的衣裳,此刻躲在屋里不敢出来见人!”

几个官差无一人说话,夜色中,只有火把的火光在熠熠闪烁。老妇揩揩眼泪,说道:“老身虽然衰迈,情愿跟着你们连夜回去,到河阳去服徭役,如果赶得及,还来得及为大军做早饭。”

过了一阵,门外没有任何动静了,只是能听见一阵阵哽噎的啜泣声。杜甫也不禁热泪潸然,他再也不能入睡,睁眼到了天明。脑子里如波涛汹涌,涌过了一幅幅战乱的情景,有一遍遍荒芜的田园,有一座座废弃的院落,有战死的兵将,有在路边乞讨的孤儿,禁不住心摧血下,痛惜不已。

天亮了,杜甫准备登程上路。去与主人作别。昨晚盛情相迎的老妪不见了踪影,想必是跟着官差去到军中服劳役去了。只有惊魂未定的老翁一个人揩着泪水把他送到了村旁。

走在路上,杜甫眼前不停地闪过老年夫妇的影子,如泣如诉的诗句,飘飘地浮过心头:夜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涕一何苦!悲苦的哭声萦绕在心头,杜甫情不自禁地又一次为之垂泪不已。

走着走着,前面又是一座荒村,断墙残垣,荒草丛生。杜甫伫足看了一阵,为村庄的居民们担忧:村落破败如此,村民难以生存,他们又去了哪里呢?严冬酷寒,他们在哪里存身?冻饿而死,似乎是他们唯一的归宿,不知葬身在哪里的沟壑,填埋于哪里的黄土。

正叹息间,背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回头一看,一个精瘦的汉子,腰间悬着一把长刀,衣衫蓝缕,脚上的皮靴也已经张开了大口。他脚步匆匆地走来,一面向杜甫打招呼:“请问先生,去往哪里?”

“在下要去华州。”

“哦,小可去往县城,正好我们可以同一段路程。”

“好,正好一路同行。”

走在路上,杜甫还不时回头看那个荒凉的村落,神色悲凉。汉子说:“到处都是这个样子,已经看惯了。小可的村子,以前有百十户人家,十分热闹。这次,我们在在邺城打了败仗,小可一人回乡去。在村里走了很久,见不到几个人影,只有几个年老的寡妇,在家门口看着落日发呆,再有就是倒塌房舍里的野狗野狐,呲着牙齿向行人吠叫。”

“所以你才离开了自己村子?”

“不是这个缘故。小可到了家,看看已是春播季节,就扛着锄头下地,想种下几亩地麦子,日后好食用。不知怎么被就县里的官吏知道了,他们连夜上门来,逼着小可到县里去习练军中的旗鼓。小可无奈,也只有去了。”

“方到家又离家,也是悲苦啊。”

“唉,已经没有家了,拿起脚来就走,也没有家小可以告别。”

到了分手的时候,各道一声珍重,瘦弱的汉子就大步走了,杜甫也怀着一腔惆怅,自奔前途。

走了十几天,到了新安地界。路旁,有官吏拿着户籍在挨家挨户抽点兵卒。杜甫驻足一看,抽中的尽是些老弱和稚龄少年。他忍不住问点兵的官吏:“你们新安郡难道就没有年轻力壮的丁男了么?”

官员叹了一声气,摇摇头:“吾等也是万般无奈。昨天夜里,府帖到了县治。上面说得明白,没有精装丁男,就抽取还没有成年的男子。”

“他们看起来实在是年幼,那几位可能已经是古稀之年的人了,抽他们去从军,能够守得东都么?”

官吏白了杜甫一眼,扭过头去,不再理会他。杜甫走到队伍旁边,仔细看着那些被抽了丁的少年。年龄稍长的,有母亲相送,母子依依惜别。母亲揩着泪水,在儿子耳边不停地叮嘱,儿子眼里也是泪光盈盈,默不作声,只是频频低点头。而年龄幼小瘦弱的男丁孑然一身孤单单地站在队伍里,他们的父母家人大多已经死于战乱,因此,没有人来为他们送行,他们只有孤独低走向河阳,去到军中服役。

天已向晚,暮色沉沉,白水河无语东流,两岸青山上风声凄厉,仿佛有人在悲戚低号哭。队伍要开拔了,人群中顿时响起了阵阵号哭之声,与山风混杂在一起,更加令人中心若摧。

看着洒泪与家人作别的壮丁,杜甫心头百感交集,恨不能走到他们身边,好言慰籍他们一番: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